【詞語】小心,「幸福」有毒!
**
人們創造了詞語,也為詞語所困。
既有的詞語凝固了原本混沌的語境,簡化了的豐富的情感,窄化了複雜的意義。因此,當語境、情感、意義都被消融之後,詞語也就成了一個僵固的軀殼,從而綁架了我們的想像。
「幸福」便是這樣一個詞語,它迷惑我們的心智,甚至帶來不幸。
「幸福」成為當代人追求的聖杯,不僅充斥於童話之中,更成為政治學、社會學的熱門名詞,經濟學者甚至創立「幸福指數」,企圖量化人類的幸與不幸。
然而,哲學家早已一針見血地指出「幸福」的悖論;著有《論自由》的英國哲人約翰‧穆勒說:「當一個人問自己是否幸福時,他已經不幸福了。」
其實,「幸福」只能是一種短暫的情緒,而不是一種長期的心理狀態,現實不會有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」;同時,幸福更不可能內化成為性格,沒有人有「幸福的性格」。
「幸福」的渴望,反而為我們帶來失落、不滿與焦慮,甚至成為追求集體主義的心理動力;企圖在集體中,尋得個人生存的意義、榮耀與幸福。這種追求宏大目標的集體心理,往往也成為極權主義崛起的沃土。海耶克的《通往奴役之路》,警告的就是這種虛無價值傾向的危險。
那人如何在巨大的無意義感裡活下去呢?海耶克的信徒索羅斯在《我們這個時代的傲慢與偏見》裡試著提出解方。這位投資巨鱷説,人生沒有終究的意義與目標,我們只能在生活中不斷地尋求一點小小的進步與幸福。
是的,生命彷彿放逐於荒涼沙漠的行旅,「幸福」來自一座座小小的綠洲;譬如,享用一頓美食、進行一次旅行、發表一篇廢文、收穫一支漲停板……,如此而已。
**
#我每寫一篇廢文,有三分鐘的成就與幸福感。😅